徐悲鸿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他更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身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中来,他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美学思想、教学体系对我国学院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悲鸿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具体内容有:重视写实技能的培养,以写实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观点;重视素描造型的训练,将素描作为美院教学的重要部分。他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倾向西方古典主义造型的油画教学,旗帜鲜明的反对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现代流派。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思想之一:
重视写实技能的培养,以写实革新中国画的教学。
徐悲鸿认为“美术应以写实主义为主,虽然不一定为最后目的,但必须用写实主义为出发点。”进而解释“写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这种思想最直接的来源是他8年留法生涯所受的学院主义的写实技法与写实观念的熏陶,以及中国传统画论“师法自然”的写实趋向的影响,最终使他接受了写实主义教育思想,从他20年代末归国,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8年的教学生涯中初步建立,而后在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写实思想的体系。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教学体系一直在中国美术教育里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教学上主张把西欧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引入到我国的美术教学中,并开设了油画、水彩、水粉、素描、透视、解剖等西洋美术学科。同时还将中国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等民族艺术纳入到学院美术教育的科目之中,使我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在科目的设置上初步形成了系统化。此外,徐悲鸿还提倡注重写生。在写生中要保持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就离不开写实这个基本原则。通过写生来研究物象的特征从而对物象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概括,使之达到自然、真实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并提出以写实革新中国画的教育思想。徐悲鸿斥责“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他的着眼点就在于反对因循守旧的摹古风,就在于他从这种颓败中看到了中国画在感性特征和感觉方式上存在着缺陷。因此,他所想要的中国艺术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他革新中国画的切入点,也在于加强它的感受性与感觉力。应该说,在 20 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徐悲鸿所达到的造型功底是深厚的,他的造型精致,缜密、坚实、练达、和谐,而且富有神韵,他是他的同辈人和后继者中最能体现西方造型观念、也最具有造型功力的造型艺术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中国 20 世纪美术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奠基人。
徐悲鸿深知改良中国画,创一代新风,绝非一二人之力可为,必须培养一支庞大的艺术新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之历史使命。为此,他将毕生主要精力用在革新美术教育事业上。他在确立美术教育目的、创建教育体制、实施教学方法、编制教材等方面均有特殊建树,培养了几代有实学的教育和创作人才,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蒋兆和、黄胄、石鲁、杨之光、刘文西、姚有多等一大批写实水墨人物画家,而他们直接继承的传统,就是徐悲鸿开拓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面向现实,主张描绘现实的现实主义道路,将西画写实语言大幅度融入到新的人物画创作中。
徐悲鸿的写实观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由他所倡导的以写生和写实为主的中西融合影响了当时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画坛,给中国画带来了变革的风貌。同时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由此带来的抗争与融合,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画坛丰富多彩的格局及各不相同的个人风格。徐悲鸿的写实观起到了东西方文化和传统的矛盾冲突与融合统一的重要作用,构成了现代中国画坛生机的鲜明特色。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思想之二:
重视素描造型的训练,将素描作为美院教学的重要部分。
1917 年,徐悲鸿东渡日本留学半年,1919 年由北洋政府派往法国留学,1927 年学成回国。徐悲鸿是第一代油画家中正规接受法国学院派训练时间最长的一位画家,留欧八年锤炼出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能够准确,迅捷地传达这种感觉的造型能力,最突出地表现在他留欧时期的大量人体素描上。人体是造型艺术中必须解决的最重要、最艰难的课题。徐悲鸿的人体素描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注重结构的把握,注重捕捉人体的动态和节奏,用线精微、深入、坚实、简约。徐悲鸿的油画主要得益于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之间色彩造型技巧的影响。他观察分析色彩极为严谨,在色调处理上注重冷暖对比,在肖像和人体上大胆使用紫与绿的色调,使画面光色闪烁。但总体来说,徐悲鸿在造型上主要思索和解决的是解剖、比例、明暗和空间关系的问题,他的色彩表达不曾逾越形体表达的限度,在形与色的关系上,他更注重造型上素描关系的展现与强调。所谓造型,就是在二维平面中展现具有三维感的形象,用欧洲文艺复兴建立的明暗、色彩,解剖和透视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技巧,以视觉错觉显示出虚幻的真实。造型观念是西方艺术最为核心的观念,它特别注重感觉感受的第一性,它的艺术创造性是从审美客体的感觉中追寻表达的自由。
徐悲鸿在《中华大学讲演辞》中写到;“研究绘画者之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唯一之法门,素描拙劣,则于一个物象,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研学素描要下功夫。”
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研究造型艺术必须以素描为基础,要做到 “以形为重,以形为先”的教学观点,为学院美术基础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学院美术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重视人物素描,他一贯主张以人物为主的严格的素描写生的练习,并坚持忠于对象的写实精神,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又说:“穷造化之奇,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 他主张以人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目的是为了能够反映人民生活,描写时代精神。徐悲鸿重视以人物为主的重大题材的创作,认为人物画应该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他认为人物画的兴败是一个民族盛衰的象征。徐悲鸿使“素描基础论”在美术教学得以普遍贯彻实行。各级美术学校新生入学考试,基本训练教学,习作创作练习都以素描为基础。这种考核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当今各大美院以及艺术院校招生都将素描作为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在艺术上要走写实的路,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这样的人才。”他在素描教学上非常重视素描基础的严格训练,他深知,培养造型艺术人才,就非得有塑造形象的能力不可,而塑造形象的能力主要是来自素描的训练,他把严格掌握形象当作训练基本功的重要标准,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揉合了中国画要求简练、准确、生动等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他总结的“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的经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素描教学,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反复引用。徐悲鸿认为那些表面华丽的作品,虽风靡一时,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中说:“总而言之,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洞浮泛之病。”他说:“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必须有十分严格的训练,积稿千百纸 …… ”才能把眼睛训练到明察秋毫,把手训练到随心所欲,把思维能力训练到能够符合唯物辨证法。
然而当我们面对 21 世纪中国的画坛该如何发展?前景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徐悲鸿的提倡的写实观契合当时那个时代需要的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而今天在 21 世纪的中国画坛同样需要强烈的时代人文精神,并使之成为能够影响当代文化艺术的世界性语言。只有这样中国画才会成为具有时代性世界性艺术。所以,当市场经济刺激了艺术向多元并存和多向发展的态势,过分追求流行艺术和商品艺术,过分的张扬个性、追求新意,更有甚者其作品的表现语言是任意涂抹,无规可寻。使得今天的学生忽视了对基本绘画技能的训练,这样的状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学院的整体素质将受到影响。因此,时至今日,徐悲鸿所提出的写实技能培养以及用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