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介绍
徐悲鸿 (1895——1953 )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1894 年甲午中日海战的后一年——1895 年(历史上“公车上书”的这一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计亭桥的一户普通人家,生计靠父亲鬻字卖画兼农耕维持,过着半耕半樵半读书的生活。徐悲鸿幼读诗书,后随父作画,其父“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如鸡、犬、牛、羊、村、树、猫、花。尤为好写人物。自由父母、姊妹,至于邻佣、乞丐,皆曲意刻画,纵其拟仿。……先君无所师承,一宗造物。故其所作,鲜俗套而特多真气,守宋儒严范,取去不苟,性情恬淡,不慕功名,肆忘于山水之间,宴如也,耽咏吟,榜书雄古有力,亦精篆刻,超然自立于诸家以外……”。其父这种“曲意刻画,纵其拟仿” 以逼真为惟一目的的绘画追求,给年幼的徐悲鸿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当其19岁时父病故之前,徐悲鸿一直在其父“严督”指导下习画。9岁时,“先君乃命午饭后日摹吴友如界画人物一幅,渐习设色。”以后则在香烟画片、动物标本中模习,纯以现实之真实描摹为旨意。因此,当徐悲鸿17岁时“始游上海,欲习西画”时,这位在穷乡僻壤自学成材的青年已有相当可观的写实本领。
1915年,对于十九岁的徐悲鸿而言,可谓人生的转折点。不忍埋没乡间的徐悲鸿怀揣友人张祖芬先生“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的临 别 赠 言 只 身 来 到 上 海 。 虽 百 遭 磨 砺 , 但 自 此 开 始 了人生新的起点。
1917年,张勋、康有为等拥溥仪在北京复辟,称宣统九年,旋被粉碎;而此时俄国却完成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就在这一年二十一岁的徐悲鸿开始了他漫长沉重的留学生涯。他先是东渡扶桑,研究美术,仅半年时间,已全面深刻的了解到日本画家能摆脱积习,会心于造物,并努力创造博丽繁郁的境界,在花鸟画方面成就很高,但缺点是华而薄,少韵致,缺乏蕴藉朴茂之风。次年欧战停止,经历了很多周折,徐悲鸿终于争取到了去法国留学的名额。他胸怀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想开始了他留欧八年(1919——1927)的面壁苦学,八年间,他遍历英、法、德、意、比、瑞士等国,亲炙艺术古迹,刻苦砥砺,一心修习,卒抵于大成。
徐悲鸿于 1927 年秋回国,历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教授,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台湾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主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重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对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画艺卓绝,人格伟岸;因而与林风眠、刘海粟并成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三足。然而就他的艺术教育的成就远非后两者所能比拟。后人誉之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界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