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展是徐悲鸿艺术学院为教师搭建的学术平台,旨在通过展览对教师一年来的学术研究以作品的形式进行梳理和交流,以此促进学院的科研,并惠及教学。绘画系自2017年成立以来,教师们在迎战新课程挑战的同时,没有放弃对自己专业的研究与探索,科研与教学并行,学术研究与授课并重。艺术作品蕴含着艺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最直观的载体。绘画系教师年度展,就是要展示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学高为范,艺精为师”成为目标。此次年度展不仅是一次教师绘画水平的检阅,也是教师科研成果的展示,希望大家彼此多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为学院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乐震文
2020年12月14日

《舊帕芳華》
《速写老树新芽》
《彼岸》
基础美是审美发展中创造的视觉定式,开放的美在于不断创造的样式形成的多元审美定式。丰富审美感受,调节审美状态,是避免审美僵死的途径。

《空间系列21》
《空间系列22》
我习惯于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将平凡的事物记录下来,可能是一个小场景,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等。共同之处是那个空间有着人刚刚离开的痕迹和气息,皱褶的痕迹一直变换,你无法预计它停留的瞬间,也无法从这些痕迹中了解它的发生,人们通常不会记得这些日常,这些痕迹。但它们的的确确激发了我们对空间的敏感性。

《庭院深深落一春》
《青山碧水可居仙》
《青山碧水可居仙》
“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绘事微发》中这种感受,是画家置于真实自然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情 感因素相交融的“第二自然”。通过小青绿的设色方法,加上对自然的真情实感表现了山林的层次感,达到画面精气神气质的统一。

《未来之城——临港新片区》
《海大灯塔》
《滴水湖系列之湖畔秋色》
2020年这一年,我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着“滴水湖系列”展开,从春去至冬来。所谓“当代艺术”,其实首要的是艺术家要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真实地反映个人当下的体验和感受。我工作、生活在临港,在这个特殊的庚子之年,每天穿行于这座花木葱茏、日新月异的城市之中,一面惊叹建设者们工作的高效,一面感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这里的蓝天白云、碧水丛林,这既是一种享受,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创作冲动。于是,便有了留在画布上的四时之景。

《哲学与历史》
《西湖景和》
《屏山清晨》
生活和艺术是一体的。
东方和西方是一体的。
感受和表达是一体的。

《微光》
《母亲》
《坏脾气的孩子》
使许多家长头疼的便是孩子永远不可能按照你的期望长大,他自打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你越想让他活得如你所愿到头来只能是彼此受伤,或许满怀敬意与期待的陪伴才是最合适的距离?

《火神山》
《雷神山》
《歌舞升平》
主要表现八位少女与山共舞,考虑到背景与人物的关系及画面黑白关系的布局,人物上半身用鸡蛋壳和鸭蛋壳来表现,山里面隐隐约约佛像隐藏其中,给人以神秘感,颜色主要是以暖色为主,背景颜色的简单与主题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幽蓝》
《微凉》
《难眠》
我愿意将人理解成一个有深度的,一个被丰富内在所充斥的,一个有着灵魂的人。所以,我尽力尝试将这些丰富的内在性,通过我的绘画语言,呈现于画面之中。这些人物所处的状态,仿佛是陷入了某种不安,没有具体的时间感,也没有具体的空间感,我想赋予她们精神上的,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孤独的,是迷茫的……这也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感触。

《晨曦》
描绘了上海港一个汽车码头的清晨,薄雾笼罩之下一种静谧的热闹与繁华。近些年我们国家的航运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汽车码头的建设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我的作品渴望表现出这样一种别样的现代化风景与自然相融的精神气质。

《葫芦之祖也》
《书城坐佣无倦意,字阵翻飞有奇兵》
石涛诗《平生行》

《云南印象》
《甘南印象》


庚子岁末,在新冠病毒依然敲打着国门的时刻,我们能够在安全的校园里研究艺术上的学术问题,老师们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绘画系是一个年轻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三至四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要给学生做范画,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上好每一堂课?他们需要在课后“练功”,才能在课堂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年度展是对他们的考验,是检阅他们的“课后作业”。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用作品证明了这一年在专业上没有懈怠,教学相长,学术探索持续深入。祝愿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许承兴
2020年12月14日

END
编辑:支米诺